物流园区运营模式

物流园区运营模式

   1.物流园区的管理

   根据国外几十年的物流园区开发管理经验,物流园区建设主要由政府发起(或独立或与企业合作),积极参与土地开发、规划、投资和政策制定。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德国等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这种模式,最终通过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公司来经营、管理和协调物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形式:政府规划、工业房地产开发商主导模式、政府规划、企业主导模式、政府政策支持和主要企业指导模式。

   在我国物流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投资建设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国有、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建设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调查数据显示,民营和民营控股企业参与投资建设的物流园区数量最多,其次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参与投资建设的物流园区。此外,一些物流园区还有外国投资者参与投资建设。

   在上述三种模式中,前两种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政府在园区建设中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政府往往牵头成立专门的园区管理公司或委托专业公司运营,国有资产往往占部分园区股东结构的很大比例。第三种模式是自下而上的模式,由市场自发形成,由企业自行发起。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政府的各种政策支持都非常重要。无论采用何种发展方式,物流园区都应设立运营管理公司进行运营和日常管理。

   管理公司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物流园区的运营和日常管理,根据股东的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做好客户服务,确保股东资产投资的增值和保值。其主要职责包括:

   (1)物流园区从筹建到运营的整体管理,包括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2)物流园区网络平台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园区内网络平台建设、园区间网络链接和信息系统开发;

   (3)吸引物流园区的投资,开展物流园区的营销推广,组织博览会和广告,制作宣传册和客户杂志,吸引企业投融资和客户;

   (四)政府部门、物流园区、园区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

   (5)相关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类人员的培训、实习和深造;

   (6)特殊商品(如化学品、药品、危险品等)的安全监管;

   (7)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业务管理、客户接待、投诉反馈等各种日常服务。

   2.物流园区的信息化

   物流园区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物流信息化建设。近几十年出现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为了完善物流系统,降低物流信息的传输水平和流程,提高物流信息的利用和利用率,引导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我国大多数物流园区将物流过程的信息化视为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生产要素。通过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努力改善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以最短的流程、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传输高质量的信息。

   在我国运营的物流园区中,物流系统信息化大多是园区建设的重点之一,包括物流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存储、处理、发布、优化等一系列运营流程的规划设计和系统运营。通常,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包括以下四个子平台,如图所示1-3所示。

   (1)园区管理信息化。园区管理信息化是指园区日常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园区管理信息化是物流园区管理的基础,涉及园区日常管理和运营,是物流活动高效实现的基础,也是物流园区整体管理水平的体现。

   (2)客户管理信息化。客户管理信息化是指园区客户进行贸易交易的信息化,涉及交易订单管理、货物查询跟踪、财务结算等功能。

   (3)交易管理信息化。交易管理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和交易信息化。交易管理信息化是整个物流园区信息化的核心EDI数据交换、供需信息查询和相应的交易文件处理是物流园区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象征。只有实现交易管理信息化,才能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综合优势。

   (4)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是指园区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涉及物流企业仓储、加工、配送的基本功能。物流企业信息化是园区物流企业管理现代化、物流信息共享和物流交易信息化的基础。只有实现物流企业信息化,才能实现交易管理信息化。

   上述四个子平台的应用对象不同。园区管理信息化子平台是园区管理公司的内部业务(办公)系统,主要满足自身业务管理的需要。物流企业信息化、客户管理信息化、交易管理信息化三个子平台主要供入驻企业使用,常用ASP(应用服务提供商)服务模式。即由园区经营管理公司建设物流信息平台,而入驻企业以租用方式应用相关的系统模块进行业务管理。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