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生态观察:网上买菜 你会一直买下去吗?

你会一直在网上买菜吗?

——疫情催生的重庆生鲜电商生态观察

疫情期间,电子商务企业向市民配送各种生鲜产品。(受访者图片)

铜梁某互联网企业的装配线为下单的市民配备蔬菜。记者 赵武强 摄

近日,在两江新区某小区,电商平台配送的新鲜包裹堆放在小区大门外的快递接收点。记者 罗斌 摄

1天,35万观众,成交额超过1万单,店铺成交额近30万元——这是开州区区长蒋牧最近在拼多多抗疫助农专区直播间交出的成绩单。

区长直播带货的火爆反映了疫情下生鲜农产品依托电商流量进入千家万户的新趋势。

生鲜电商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已存在。几年前风起云涌,近两年却日益萧条。

长期以来,工业产品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蓬勃发展。为什么新鲜农产品过去打不走?如果淘宝和JD.COM是17年前非典事故造成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能给生鲜电商带来复盘的机会吗?换句话说,你会一直在网上买生鲜食品吗?

网上订单成倍增长

有些平台在疫情前10倍

2月底,来自重庆百货公司的消息称,公司正在招聘大量超市送货小时工和拣货小时工。同时,计划为疫情影响餐饮等行业的企业提供大量岗位,共享员工。

重庆百货公司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最近,公司旗下的重百超市和新世纪超市在线订单量急剧增加,急需大量人力。

事实上,自疫情爆发以来,重庆百货网上超市的日均订单量已经达到了之前的三倍。此外,消费品种也大幅增加:疫情前,每个消费者平均只在网上购买六七种商品,但现在单个消费者购买十几二十种商品是很常见的。同时,网上超市的客户单价也翻了一番,达到了近200元。毫不夸张地说,在网上销售中,重百超市和新世纪超市最近每天都处于‘爆单’状态,无法收到更多订单。上述负责人说。

重庆百货网上生鲜业务火爆,不是个案。菜园坝水果市场的线上销售平台香满圆,最近每天订单量在1500左右,比疫情前增加了70%。

位于永川区的重庆微荞科技有限公司生鲜电商平台——微荞优化。目前每天订单1000多个,是平时的10倍左右。公司的另一个生鲜电商平台——美窝智慧生活,日订单量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根据拼多多的数据,自今年1月以来,苹果、草莓、猕猴桃、冰糖橙、西红柿、土豆、小黄瓜、萝卜等30多种水果和蔬菜在重庆的销已超过10万份。

重庆网商协会会长胡刚透露,疫情期间,重庆本土生鲜电商(包括区县生鲜电商平台)的日订单量大多是之前的3倍以上,平台的订单量甚至是之前的10倍以上。

从全国情况来看,生鲜电商的业绩也成倍增长:春节期间,盒马每天到达约30吨蔬菜,是平时的3倍多;除夕至初四,每日优鲜实收交易额同比增长321%,春节7天总销量超过4000万件;2月19日,美团发布的《2020年春节房屋经济大数据》显示,过去一个月,蔬菜、肉类、海鲜等各种食材的平均销量环比增长200%。

疫情之前

生鲜电商只有1%盈利

然而,疫情前,重庆生鲜电商行业还是另一片萧索。

20132000年,当国内生鲜电商平台刚刚起步时,许多重庆本土生鲜电商企业,如日鲜网、奇易网、田园优化等,也开始崭露头角。

今年被业界称为重庆生鲜电商元年。此后,许多当地生鲜实体企业也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

正是从今年开始,重庆拉拉农业公司开辟了网上自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年12月,公司创始人肖张勇雄心勃勃地邀请了重庆近2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发起成立产业联盟,试图通过集团共建仓储物流渠道,以规模优势降低单位销售成本,从这个高频消费市场分一杯羹。

然而,一些知情人士透露,未来几年,上述联盟未能实质性地开展业务,部分成员企业转型,部分关闭。

微荞科技从电子商务开始,在线销售新鲜产品近4年,但电子商务行业的营业收入每年只有200万或300万元,公司所有业务行业的利润最低。

胡刚透露,在最美的时候,重庆仅主城区就有70或80个新鲜电子商务平台。现在,已经减少到约30个,大多数新鲜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状况都不好。

重庆生鲜电子商务行业遇到的困难在全国普遍存在。去年12月12日,上海易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国内生鲜电子商务标杆——易果生鲜的经营者,被上海市长宁区人民 ** 被列为被执行人。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3月,易果生鲜获阿里巴巴和KKR超过2亿美元C轮融资成为当时生鲜电商融资的新高。同年11月,苏宁再次投资领导C 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也创下了迄今为止生鲜电商融资的纪录。

阿里部门的新鲜电子商务平台仍然如此,其他平台的日子是不言而喻的。在过去的两年里,该行业的知名平台,如美好的生活、萝卜、吉祥和新鲜,经常关闭商店。资本的青睐可以反映一个行业的真实情况——截至2019年12月11日,新平台的融资数量仅为22次,同比下降近40%。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中国4000多家生鲜电子商务公司中,88%亏损,其中7%亏损巨大;只有4%的企业实现盈亏平衡,1%的企业实现盈利。

如何打破内忧外患?

生鲜电商能否扳回一局?

一个亏损面这么高的行业,真的能借助这场疫情扳回一局吗?

首先要回答的是这个行业以前的卡在哪里,疫情能否消除这些关卡。

肖张勇认为,生鲜电子商务行业的关卡包括内忧和外患。内忧,即电子商务平台自身的供应组织能力和配送能力不足,导致菜品少、单价贵、物流慢、用户体验差;外患,即消费者意识和接受度仍需提高。

不得不说,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消除了外患。

吴先生住在南俱乐部的吴先生以前从未在新的电子商务平台上买过蔬菜。春节过后,他从区县回到主要城市工作。根据家庭隔离14天的要求,吴先生在网上点了几道菜小试牛刀,觉得可以送到社区门口,没关系。

然而,刚刚养成消费习惯的吴先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感到不快乐。可选菜肴很少,远不如蔬菜市场那么多。价格昂贵,半公斤瘦肉超过40元,但也单独收取包装费和运行费。送食物也很慢,有时要等几个小时。

重庆日报记者连续几天登录多个生鲜电商销售平台,发现很多菜品多次处于暂时不卖、售完的状态。对于配送时间长的问题,一些平台的客服解释说,由于疫情防控造成的物流不畅和人力短缺,一些网站可能会因订单集中而延迟配送。

事实上,新鲜电子商务不能像蔬菜市场那样品种齐全,随时购买,反映了这种形式多年来未能突破的问题——供应组织能力和分销能力。价格昂贵,也是由于用户少,规模小,缺乏集中讨价还价能力,导致单位成本高。

显然,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流量,内功培育不足的生鲜电商行业急于应战,难以实现反击。

然而,该行业的一些准备好的企业可能会有机会。品多多新农业农村研究所副院长迪拉克表示,在第三方物流成熟的背景下,新电子商务平台的关键问题是供应组织能力,这取决于生产和营销对接。依靠非新鲜电子商务业务铺平物流渠道、拥有农产品基地的电子商务企业有机会崛起。

宝格莱集团联合创始人杨艾祥认为,对于重庆当地新电,需要向天猫社区商店和苏宁商店学习,以社区商店为中转仓库,通过线下业务获得持续现金流,通过附近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逐步从线下到线上,然后通过大数据实现准确匹配和推送,让消费者感到菜市场一样方便,不用出去。

记者手记

生鲜电商:

更适合小菜贩做的大生意

近年来,许多以大资本为目标的互联网 业务相同:先烧很多钱,通过补贴获得流量,然后尝试实现流量。

不能改变现在,或实现效果很差,不少,如共享自行车,如新鲜电子商务。为什么?以新鲜电子商务为例,不同于工业产品,从供应的角度来看,农产品不标准化,保存时间短,物流要求高。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频率高,购买及时、随机。

要发挥这样一个行业,我们必须有一个非常完整的生产、供应和销售对接模式。即使是各方的嫁接资源也需要很长的培育期。除非有其他基本业务,否则现金流支持在哪里。谁有这么大的耐心来计算资本的回报?因此,经过这么多年的新电子商务发展,淘宝、京东等量级平台从未出现在行业中。

有人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产业集中度将越来越高,大资本似乎可以粉碎所有业务。然而,你看不到零售巨头越来越大,但社区杂货店并不少。有些企业适合小规模做,或者应该从小开始,自然成长。

比如生鲜电商,社区周边菜市场里的菜贩,或许做起来就更有优势。他们有线下卖菜的基础业务,现金流不愁;从线下客户的扫码支付中获取流量,零成本;整个菜市场无比丰富的菜品,都可拿来线上卖,不存在菜品单一的问题;相互照应一下摊位,或者干脆结成联盟,轮流腾出人手来送菜,就近,走不了两步,不会有额外的物流成本。这样,一步一步务实地做,先拿下一个社区,然后逐步扩展,也有可能低开高走,做成一门大生意。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